盘点 | 31省市数字经济“成绩单”
来源 | 数据观综合(转载请注明来源)
数字经济已成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重要战略抓手。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体量不断创造历史新高。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由2005年的2.6万亿元,扩张到2020年的39.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8.6%。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研究显示,2020年有13个省市数字经济规模超过了1万亿元,另外有8个省市的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000亿元;从占比来看,北京、上海数字经济的占比超过50%,天津、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山东、湖北、重庆等省市,数字经济的占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增速来看,贵州、重庆、福建数字经济的增速超过15%,湖南、四川、江西、浙江、广西、安徽、河北、山西等省市的数字经济增速超过10%。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21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8.6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2.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4.5%。整体来看,数字经济相关产业领跑发展。
与此同时,各地也纷纷亮出2021年数字经济发展的成绩单。例如2021年北京市打造了一批数据灯塔项目,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设立运行;上海市全面系统构筑数字城市“四梁八柱”,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运营,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贵州省贵安新区成为全球集聚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 ...
全年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0866.9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0%,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9961.6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14.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7%,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交叉)。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9.6%,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72.1%,比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5G、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加速建设,新基建投资增长26.4%。
数字赋能提速加力。实施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出台数字经济“1+3”行动方案,打造“津产发”数字经济综合应用平台和41个应用场景,工业互联网进一步拓展,现代冶金、轻纺产业加速迈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海尔互联工厂成为全球“灯塔工厂”。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加快建设,“云服务”“云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用云量规模和赋智量增速位居全国上游。
重点产业链加速提质。全面实施“链长制”,大力实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12条重点产业链,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实现大踏步前进。12条重点产业链工业增加值增长9.6%,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4个百分点;在链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21.0%、57.8%,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2.1个、7.1个百分点。
创新活力持续迸发。成功举办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现代中药创新中心成为部市共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试点区成功获批,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的“PK”体系市场占有率接近80%。
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港口建设加力推进。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投产运营,成为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
全年累计建成5G基站2.5万个,获评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7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到13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市级雏鹰企业、市级瞪羚企业分别达到9196家、4974家和378家。
规模以上工业八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4.7%,其中,信息智能产业增长18.7%、新材料产业增长6.7%。规模以上服务业中,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0%。部分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36.7%,新能源汽车增长29.0%,工业自动调节仪表与控制系统增长33.5%。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844.8亿元,增长21.5%。
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877.2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1.3%,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全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10090.16亿元,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502.38亿元,增长11.8%。
“科技兴蒙”行动全面深化。实施进位促优倍增计划,呼和浩特高新区全国排名提升10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220家、828家。组织科技重大专项47项,实施技术攻关计划445项,促成首批“揭榜挂帅”项目12项,遥感卫星“内蒙古一号”成功发射
可试读35%